熵减是什么意思(熵减的含义)

本文主要对熵减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主要讲这几点:熵减的原理,为什么要抵制熵减,熵减思维在产品工作中的体现。

作为一个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科生,工作后经常会想,大学里学的东西除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用处。

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学科的专业课我好像都忘了。直到吴军的《数学之美》和一些类似的文章启发了我,让我重新思考基础学科的理论对现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熵减思维是我从热力学得到的启发。

一、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人们的出身家庭、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有着严格的关系。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也是很难改变的。对产品的思考方式更倾向于解决产品工作中的问题,这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很多互联网前辈都阐述了自己对产品经理必备思维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有相通之处。

例如,网易云音乐前产品负责人王诗木将产品经理在幕后产品的思维方式总结为四点:

往本质思考往重点思考往上层思考往不同思考

他强调了产品经理对核心思维建设的重要性。

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感受,我总结了以下五种基本思维方式:熵减思维、第一性原理思维、标度思维、迭代思维、逆向思维。同时,这些思维方式是我所理解的产品经理能力金字塔模型的底层。

什么是熵减思维?一句话简单描述为推动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即抵抗熵增的思维方式。要理解熵减思维,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熵增。

二、熵增原理

专业上讲,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的适用原理。

熵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描述了系统的混沌程度。熵增原理的物理表达式是:

△S ≥ 0

即孤立系统的熵不能减少,而总是增加或保持不变。其中,孤立系统是指与外界没有能量和质量交换的系统。然而,恒定熵只存在于可逆绝热过程中,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所以熵增原理简单描述为: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所有的物质都会自发地从有序变为无序,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如果把熵增原理运用到生活中,你会发现一切都符合这个原理。当没有外界干预时,我们把事物看作孤立的系统。

一个房间关闭门窗几个月没人收拾,总会变得更脏;很久不熨的西装总会越来越皱;水果放在冰箱里久了一样会腐烂;

这些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事物从有序到无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从无序到有序却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

杯子碎了,就算有外力帮助,几乎不可能恢复到未碎之前的样子;人体器官损伤后动手术治疗,也很难达到未手术之前的健康程度;

任何系统最终都会趋向于混沌状态。当它达到最大熵时,系统就会死亡。熵增原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并不矛盾。其实熵增的过程就是高品位能量变成低品位热能,不做功。

熵增原理也被称为宇宙的终极法则。假设整个宇宙是一个有边界的孤立系统,最终会导致无序和毁灭。

三、熵减思维——为什么要抵抗熵增

显然,熵增原理让人绝望,仿佛一切都注定变得无序混乱,所有的抵抗都只是在拖延时间。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趋向于从有序走向无序,也就是熵值增大。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生命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低熵水平。靠生命的负熵活着。”

事实上,生命是一个典型的抵抗熵增的过程,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抵抗得更厉害。虽然他出生时就注定死亡,但他继续吃喝耶戈,呼吸氧气,吸收各种生命体的能量,以维持他的新陈代谢,确保他有序的生活。读书,上学,工作,创作,总结世界上各种乱七八糟的现象和规律,汇集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高度有序的精神世界。虽然生命无法避免熵增原理的终结,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一直在反抗,一直在让事情有序,也一直在体会个体生命的意义。

为了阻止熵增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开放系统 对系统做功。

系统的开放保证了系统与外界的能量和质量交换,排出熵增的低品位能量,吸收高品位能量;对系统做功,就是这个能量质量交换的动力。

比如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会产生各种垃圾,房间会越来越乱。把垃圾扔到屋外,开窗通风,这就是与外界交换能量和质量的开放系统。打扫房子,开窗,扔垃圾,都是做功的动作。房间越乱,做的功就越多,也就是说熵增加的时候,越难减少。

其实这样的熵减思维并不陌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对生活

如果我们把健康的身体、正常的体脂率、正常的肌肉量看作一个高度有序(低熵)的状态,要想维持这种低熵状态,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吃健康的食物,呼吸新鲜空的空气,为自己做功,坚持运动健身,否则就会增加熵,变得肥胖、瘦弱、病态。人越胖或越瘦,要达到健康的低熵状态需要做的工作就越多。

2. 对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区,包括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如果一个人封闭了自己的认知,永远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和更陌生的区域获取和交换信息,认知熵就会增加。

如果你不整理自己的认知,那么他的认知不仅不会得到提升,最后还会腐化,进入熵值最大的无序状态。当一个人认知模式的熵值已经大大增加的时候,改造自己就会非常困难。

3. 对企业组织

一个企业组织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抵抗熵增。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员工注入,必将导致腐败和消亡。只有招募新员工,对组织进行梳理,制定高度有序的规则,组织才能高效运转,才能创新。

只有保持开放做功,才能抵抗组织的熵增。杂乱程度越高,清理起来就越困难。

四、熵减思维在产品工作中的体现

说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看熵减思维对产品经理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如上所述,企业的发展必然是熵增的。除了老板和领导,产品经理才是抵抗熵增的领导。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企业的主要财产可以理解为解决用户需求,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那套软件系统。当这个系统瘫痪,问题频发,或者用户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么企业就会朝着无序熵增的方向发展。

产品经理需要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有效、高效的运行状态,能够不断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执行层面的产品经理,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 需求的有序化和方案的系统化

1)需求管理需要有序。

或者说用户业务端的需求可以认为是一种混沌状态,尤其是对于B端和后端系统。需求与当前系统的能力不匹配,一些需求可能只需要修改,而其他需求需要通过系统重新配置来支持。根据需求实现的难易程度和与当前系统能力的匹配程度,分类、筛选、优先排序、有序实现,依次实现更多的需求,避免系统主流程发生大的变化。

2)具体方案设计的系统化

这和需求的排序是一致的,为了避免系统中无序内容的增加。对于一个后端系统,支持多平台服务会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不同平台共性需求少,差异性多。

这时候就要先抽象出它的共性,比如一个需要给用户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APP、手机号发一个感动。三种类型的触摸复制是不同的,但是用户昵称是相同的。更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将用户昵称作为配置变量注入到每个平台的触地副本中。

情况二:共性多,差异少。

这时候还需要把差异抽象出来,形成一个配置项,可以直接设置不同平台的需求,不需要代码来判断这个逻辑。比如同一个产品的详情页,在A平台需要有红色背景,在b平台需要有绿色背景,如果事先把这个变量做成配置项,你只需要一个配置文件或者管理背景就可以查看不同平台的颜色。

2. 系统的开放性

对系统要实现的需求进行有序的分类,类似于做工作。要抵抗系统的熵增,就需要系统保持开放,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至于软件系统,我认为它的开放性可以理解为系统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比如今天我向系统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用户的订单从A状态改为B状态,而C状态是B状态的并行状态,在设计系统的时候要考虑从A状态直接到C状态的可能性。虽然当时没有提到业务需求,但我们不能肯定地说下一个需求会直接从A到c。

如果系统兼容性好,状态机在设计之初就会遇到这种情况,后期就不需要改造系统的状态机了,会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为了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外部系统连接时的异常过程和预留措施。

3. 保持系统的熵减

从熵增原理我们知道,当一个系统的熵已经大大增加的时候,再去降低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需要时刻关注系统的熵增状态,及时控制,维持低熵状态。对应互联网产品设计,我总结以下两点:

1)需求文档和在线系统的统一

网上产品迭代频繁,产品经理的需求文档通常一次迭代就写好,可能导致过多迭代后对应多个需求文档的上线运行方案,不利于问题跟踪定位,也不利于产品经理工作的交接。所以,对于你所负责的较大的系统,你必须时刻同步你的需求文档,使之与在线版本一致,这样任何在线的bug反馈都能被快速定位,也就是被回避的需求文档会走向熵增的不归路。

2)注意系统的冗余。

虽然在设计之初就期望系统是有序的,有规律的,但是系统运行久了之后总会有很多临时支撑的特殊需求,或者当时没有想清楚就直接接入系统的逻辑。这些得不到回报的需求会导致系统的冗余,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变会导致质变,在某个时间点会拖垮整个系统。

虽然我没有实际经历过这种情况,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这种情况正在我自己的系统中发生。所以,时刻关注系统的冗余,在一定时期内处理这些特殊的逻辑是非常必要的。

4. 做产品一定就是熵减过程吗

从我上面总结的三点来看,似乎熵减思维就是把产品往有序、规律、统一的方向推,但可能有人会质疑我在做某某社区、短视频、直播互动类型的产品。我需要的是创意,需要给用户带来新鲜感,不能太有秩序。这不推翻熵减思维吗?

显然,即使是这一类型的产品,整体产品结构仍然需要遵循熵减思维。所有互联网产品发展之后,其实我们面临的是,如果产品架构合理有序的支持多业务发展,前端性能层面的创造性和无序性只是一小部分,与整体产品的熵减并不矛盾。比如淘宝首页和Tik Tok推荐的千人千面,只是算法的一部分。

在更大的层面上,熵减思维类似于中台思维等企业IT架构的思维。

五、最后

我的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五种基本思维模式是熵减思维、第一性原理思维、迭代思维、规模化思维和逆向思维。本文详细阐述了第一种思维方式。

然而,这些想法并不是产品经理职位所独有的。我理解产品经理和其他行业策划岗位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互联网行业的优势让产品经理更容易说话和传播。

其实每个行业都想做好,这些底层思维也是相通的。我觉得产品经理更应该关注底层基础的搭建,然后再考虑上层的搭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模型更加可靠稳定。

作者:海文,一个非典型的中年工科男生,热爱烹饪。欢迎微信官方账号交流:PM何小泽

本文由@haven原创发布。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