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经济观察)多重挑战叠加,中国外贸能否突围?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规模仍在扩大,但5月同比增速已降至0.5%,6月甚至较去年同期缩水。虽面临多重挑战,下半年中国外贸仍有望稳中有升。
对眼下中国外贸所处的形势,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的判断是“极为严峻”。
一方面,全球经贸复苏步履蹒跚。生产、消费、投资三大需求都处于低迷状态,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也仍然处在高位,商品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外需整体不景气,中国外贸难以独善其身。
据世贸组织(WTO)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可能只有1.7%,不仅低于2022年2.7%的增长率,也低于过去12年来2.6%的平均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搞“脱钩断链”,订单和产能被迫向外转移,正常贸易往来受阻。据中方统计,上半年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8.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达12%,这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少有。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称,这一问题叠加疫情带来的国际分工调整,会对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带来一定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考虑到多项有利条件,对下半年中国进出口仍可抱有信心。
信心来自外贸“稳定器”不断扩容。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已达54万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同比增加8.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6.8个百分点,规模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2.7%。
民企向来以嗅觉敏锐、反应迅速著称,且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被视为外贸“稳定器”。民企日趋活跃,表明中国外贸活力和韧性正在提升,这是稳外贸的一大底气。
信心来自外贸“朋友圈”日益扩大。长期以来,美欧日是中国主要出口市场。如今,中国贸易伙伴越发多元。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比分别增长7%和10.5%。
在大国博弈升温背景下,国际市场多元化有助于分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使中国贸易增长少些波动。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东盟是今后中国最有增长空间的市场,需将东盟市场作为重要抓手,强化与东盟产业链的协同互补。
信心亦来自积极信号已开始显现。李兴乾透露,对重点外贸行业和企业的跟踪调研显示已有一些积极变化,如跨境往来进一步畅通,国际航班数量也稳步恢复;新签订单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在回升;电子信息这些压力较大的行业,中间品进口在上扬,“这意味着下半年可能会迎来转机”。
也有学者提醒,在抱有信心的同时,还需对中国外贸前景多些平常心。
过去三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在疫情期间取得远超以往的高增长,背后有防疫物资、“宅经济”商品热卖等诸多一次性因素,并非常态。如以过去的高增速判断现在的外贸状态,难免失之偏颇。
从全球来看,数据显示疫情三年全球贸易的年均增速为9.7%,明显高于疫情前2010—2019年2.4%的年均增速。李兴乾认为,疫情期间如此高增长是阶段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在全球贸易整体从“高热”回归常态背景下,中国外贸规模保持稳定已难能可贵。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认为,今年中国进出口以美元计预计有望增长2%,“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完)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cdyrs.com/n/3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