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题:采访札记:让金融活水更好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桑彤
夏日江南,绿意正浓。
江苏扬州,江苏鸿舜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上百台机床全速运转,刚下生产线的手用扳手不久将漂洋过海,摆到海外商超的货架。
浙江安吉,多年一直以外贸业务为主的安吉久大家具有限公司,正准备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开国内市场。
调研中,记者观察到,尽管面临内外部压力,实体经济的活力、企业发展的动力正在不断积蓄。这背后,金融力量不可或缺:订单快速增长的鸿舜工业获得了恒丰银行1000万元的中期贷款,正在转型的久大家具拿到了农业银行创新推出的“绿色普惠贷”……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机器飞转的车间,在瓜果飘香的田间,在人潮如织的商圈,调研中,记者真切感受到,金融活水的滋润正在为实体经济持续复苏、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真金白银的投放,体现在经营主体的获得感里。
正在投资扩产的弘元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因订单数量激增,原材料成本上升,面临较大资金需求。农行江苏无锡滨湖支行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仅用10天就为其发放了3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资金需求增加,多亏银行支持,项目正常投产运作,我们有信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公司董事长杨建良表示。
既要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面对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大、对流动资金需求迫切的情况,不少银行正在加大支持力度,为企业“增订单、保市场”保驾护航。
“银行推出的出口信保项下的贸易融资,缓解了我们的流动资金压力,灵活的本外币差异化定价也帮企业节约了不少财务成本。”多年从事箱包出口业务的浙江省平湖市新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的蓄力支持,让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走出去”更有底气。
今天的信贷结构,意味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要让宝贵的金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精准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5G覆盖、设备联网、自动打浆、气流染色……走进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染车间,看不见污水,闻不到异味,干净整洁的智慧工厂让人惊叹。
公司董事长傅双利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和银行创新推出排污权质押融资,企业通过质押排污权获得了1.9亿元的贷款支持。“‘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背后有宏观政策的大力引导、政府部门的配套支持,也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双向努力。
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银行正在通过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与企业同舟共济。与此同时,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更加理性。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加力。调研中,记者观察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还有不少空间:比如,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力量,撬动市场需求;突破传统思维,创新金融产品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才能让更多金融活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cdyrs.com/n/3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