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刘四红)万亿支付备付金交存再创近5个月以来新高。7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截至2023年6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备付金)达2.35万亿元,较5月上升538亿元,实现了自今年2月以来的5个月新高。
在此次高点之前,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交存余额最高的时间点为2023年1月,在春节假期加持下,实现了2.71万亿元交存,次之则在2023年4月,备付金余额达到2.31万亿元。而在此之外的3月、5月,备付金余额均未超过2.3万亿元数值。
不过,将时间线拉长至近年来看,2023年备付金交存情况相较往年来看上升不少。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信息梳理发现,自2019年初支付机构备付金被要求100%集中交存以来,备付金交存规模整体就呈现波动上升走势。例如2021年12月,备付金交存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关口。2022年间,备付金交存规模仅有3月至5月的三个月间回落至2万亿元下方,最高规模则发生在2022年1月的25040.69亿元。
谈及6月备付金交存再冲高点,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整体来看,疫情结束后宏观经济一直处于持续恢复的阶段,6月商业促销活动较多,金融理财和借贷行业也随之更加活跃,都能够带动支付机构备付金增加。另外近几年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移动支付在消费和金融领域的长尾效应仍然存在。
"备付金主要还是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占据主要份额,每年也会在固定时间节点有所增长,比如每个小长假前受到理财增长的刺激,以及固定的商业促销时段。"王蓬博说道。
事实上,随着备付金监管趋严,支付机构的交易规模近年来已经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一方面,随着消费能力和商业发展,机构上交的备付金金额开始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此前备付金计息新规的落地,以及我国对支付行业监管的逐渐趋严,支付机构的违规成本和上交备付金的积极性均在不断升高。总体上来看,支付机构整体交易规模的增长,是备付金再增的主要原因。
具体从备付金监管现状来看,过去一年间,监管针对备付金管理不规范的行为频频开出罚单,监管趋严之下违规成本增高,有效遏制了机构备付金违规行为,从而反向推动了交存金额的提升。
例如,今年3月2日,根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付临门支付有限公司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规定、违反备付金管理规定,就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11.948万元,并处以罚款人民币504万元。
此外,2022年底,根据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第三方支付机构武汉市金源信企业服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划转客户备付金,被警告并处罚款60万元。时任公司财务总监杨艳玲作为责任人,被警告并处罚款6万元。
在多位人士看来,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仍有望迎来新高。展望后续,王蓬博预测,下一个高点预计在中秋节小长假之前,下个季度"双11"当月,也将会有比较明显的环比涨幅。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cdyrs.com/n/4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