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5%,彰显出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但随着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拉动逐步增强、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新动能成长壮大,经济将稳步恢复,发展质量将继续提升。
连日来,《经济日报》头版持续刊发金观平文章,全面解读中国经济半年报↓↓↓
一、持续加力巩固经济恢复态势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我国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推动中国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迈向扩张性增长,需要持续加力。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特别是在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方面,有必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物价稳定并非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等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均处于高位,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
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份可能还会下行,这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价格涨幅将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在全球持续高通胀的外部环境下,我国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这是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不仅高于去年全年3%的增速,也高于一季度4.5%的增速。对比来看,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快的。
然而,这样一份在全球范围内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落在某些西方媒体眼里,却得出了“中国经济见顶”“中国经济失去动力”等怪论。这些论调,有违逻辑、有悖事实,不过是唱衰中国经济的老调重弹。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四、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积极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一季度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带动房地产市场有所改善,二季度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常态化运行。
从主要指标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开发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指标均较去年出现好转。也要看到,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过程中,行业还面临不少困难。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稳楼市、增信心。与此同时,在过去市场过热阶段出台的政策还有边际优化空间,各地各部门应继续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五、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上半年,随着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着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半年要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政策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有效发挥了优化供给结构作用。
六、加快培育创新动能
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从实体经济数据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高速增长,彰显出强大韧性。创新驱动下,许多重大领域迎来新突破。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看,创新驱动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加快培育创新动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未来,要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cdyrs.com/n/4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