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被迫转行、转型的地产人,这些年都干嘛去了?
有的去了国企、乙方公司,有的开中介门店、饭店、美容院、客栈,有的做电商带货....
说实话,真正成功的不是没有,但不多。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项目人和编制人》,很有感触 ,我终于想明白,我们这些地产行业出身的人,为什么难以转型了。
今天我特别想把这点感触分享给你。
我们都是“项目人”
在地产行业我们常说,做过哪些项目,现在在做哪个项目。
这里的项目,不仅是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形式是:为创建某一独特产品、服务、成果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
源于不动产的产品特色,我们所做的项目都有三个共同特征:临时、独特和渐进明细。
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地产项目在运作过程中会遇到的所有挑战。
所谓「临时」,就是有明确的开始和关闭时间。你得立项,你得拿到人和钱,有开工时刻,有个明确的交付日期。
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不仅本身有全周期开发时间,还可以分解成一级、二级、三级节点,每个节点也都有自己的明确时间。
这种完全闭合,有明确节点和目标性的工作,与像“过好这一生“”、“打开公司的新局面”、“我要创业”这些虽然都可以说是大事,但都是没有边界和具体目标的事情相比,完全不同。
所谓「独特」,就是没有人做过,或者每次的变量都不一样。
可以说,没有两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完全相同的,每块土地价值、产品经济技术指标、市场客群、产品定位等等,你能举出无数的变量。即便是同一个项目的一期和二期,也因为时间的变迁而出现不同产品和操盘手法。
所以每一次进入新的项目组,都有新的目标和团队策略,也可以是一种创造。
临时性和独特性又决定了项目的第三个特点,「渐进明细」:因为之前没做过,很多细节问题都是随着项目的展开才知道的。
这就意味着项目一定会有风险,甚至可能只有做起来才知道这事儿根本达不到预期。
这就是为什么项目启动前,都要做指标测算和风险评估,要求在计划过程中做很多迭代和模拟。因为计划毕竟是计划,总有些问题你就是想不到,所以达不到预期也是一种常态。项目,也可以说是组织的一次投资行为,风险是它固有的属性。
所以把一个房地产项目做好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为什么「项目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把计划、执行、参与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预算、风险、交付等等的各种套路都要研究得很明白,而且有一些通用的、但不一定广为人知的原则。
比如「协调资源」,一个重要的提醒叫「勿增实体」,意思是如果能在不增加物品和人员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就不要增加新的物品和人员 —— 因为人员和东西多了你的管理成本就会提高,到时候往往得不偿失。
再比如「进度管理」,有个方法叫「拆交付物」。什么意思呢?项目人往往有责无权,又要横向跨部门、专业管理,怎么才能确保大家在同一个界面上按照给定的节奏前进呢?你必须打一个节拍。这意味着你要把大项目分拆成很多个小目标,多搞些节点,每走到一个里程碑都确保所有人都走到,走到了得喊一声,这样才能坚定地逼近最终目标。
所以一个项目人的自我修炼,叫「事不成,人成」,意思是虽然项目的成功率不高,但是项目上的人可以通过一个个项目成长起来。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全过程是复杂的,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做过不按固定流程走的事,有过临场发挥和创造,曾经为一块不一定能守住的阵地负责,让他们足以感到自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房地产行业的应聘,与其说自己有什么学历什么证书多少年从业经验,不如说自己曾经在哪些项目中发挥过关键作用。
就是因为跟日常的工作相比,做项目就如同是打仗。
对手不会按照你的脚本走,所以你不知道战场上会发生什么 —— 你必须有临场发挥,可是你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更可能你不管怎么做都会失败,你会感到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打过仗的老兵有那么宝贵。做项目能锻炼人,你见识过大场面,还曾经在其中起过作用,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认知升级。下次有事,你至少敢上。
所以,房地产行业培养出来的人,都可以被称为「项目人」。
很多“项目人”做不了“运营人”
开饭店、做电商、开中介门店....这些工作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固定动作,这不是项目,而是运营。
运营当然也很重要,也有职业荣誉感,但跟做项目还是不同的。
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认知是,运营是项目成熟以后内化出来的。
例如你开一个饭店,你确定并落实饭店的位置、菜系、员工、预算、开业时间这些确定性的节点和内容,这是一个项目。当饭店开业后,漫长的经营周期就是运营。
你在一片不确定性之中把愿景变成蓝图,摸索出了一套方法,搭建了一个框架,设置了流程,才有了运营。
如果你是创业者,大概率会走这样一个流程:选项目→启动项目,这个过程你是一个项目人,但启动完成后进入经营项目,你就需要转换身份成为一个运营人。
做项目没有固定套路,一切操作的该与不该都只在项目最后的成败中才能判定,甚至很多时候做完了也不知道哪步做的对还是不对。
可是做运营则有固定套路,不太需要创新。
运营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没有边界、没有节点计划的状态。
你需要坚持让那些常态化的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以开饭店举例,你要每天进货盘货、卫生消杀、服务员动作标准化等,你可能想到一些节日促销活动,但是执行后对营业额也没什么帮助。
运营是一个长周期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事儿,运营人需要的是韧性和坚持。
你开发了一套「考核」标准,员工的一举一动都有个达标不达标,但全年如一日的卫生消杀看不到对业绩的实际效应,一次没做好,就可能导致口碑致命伤害。
因为大家都认为,饭店卫生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却是不可原谅的。
这样的运营工作,很多项目人难以坚持和适应。没有明确目标,没有明确效果测量,也就不会有鼓励性收入回报,再强大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和人性作对。
所以你看,项目人想做运营人,首先要适应的是“没有节点”,要增加的是自己的韧性和坚持。
变成“编制人”就好过了吗?
去年不少地产人都考公了,成功上岸,或者进入国企,图个稳定。
这让很多急需转型的地产人艳羡不已,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地产人,做项目需要经验,经验是活的不是死的,必须在每一次成败中动态总结,实时更新。这些经验往往是不可见、不能写到纸面上的隐性知识。
然而编制内重要的就不再是所谓经验了 —— 而是「资历」。
我有这个学历、那个证书,我入职比小秦小李他们早了整整五年,那你说这次提拔副科长难道不应该优先考虑我吗?
既然不可见的经验已经被可见的资历取代,通过考核又只需要完成标准化的动作,那所谓的「能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里没有功劳只有苦劳,没有能力只有资历。既然没有明确的成败,工作就不再是以「事」为核心,真正影响大家前途的变量就不是事,而是人。
既然成败的硬业绩根本不存在,实际工作能力已经无从谈起,组织又不可能完全按照年龄资历提拔人选,那决定谁上谁下的还能是什么呢?当然是人际关系。
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一切只能恩出于上+论资排辈。在这样的氛围下,如果领导说我看小秦能力强我要越级提拔他,你说老王能干吗?
像这种在项目人编写的制度之中占据一个位置,并且把这个位置当成天经地义的待遇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编制人」。
项目人,你能转变为「编制人」吗?
或者说,你是不是具有足以做一个优秀「编制人」的关系和资历?
结语
项目人想要转型成为运营人,就得面对事情的不确定性和漫长的坚守,想做编制人,就得与做人不做事的人共处。
成熟的社会中总是项目人少,运营人多,编制人多,过去即便你做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也需要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工作角色。
虽然都说运营人长久守望,编制人岁月静好,但从战场上下来项目人,能“享受”到这些的,少之又少。
我问过很多地产人,如果再有机会,你回不回去,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我希望离开行业的地产人都能转型成功,但又不忘初心,以做项目的精神去做运营。
这不一定能做成什么大事,这仅仅是因为做事比做人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今天就先到这里。
来源:YOULI有鲤,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cdyrs.com/n/47892.html